一个吃麦当劳的时候还想着环保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世界上为数不多不会被拒绝的提议:“吃麦当劳吗?”
还有什么比家附近的一间麦当劳更抚慰人心的呢?24 小时亮着灯的餐厅,里面永远躺着熟悉的食物,等待填满你的肚子;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人,走进不同的麦当劳,吃同样的汉堡,未尝不是一种当代的“天涯共此时”。
拆掉薄薄的纸袋包装,打开塑料杯的封口,用纸巾擦干净手指……等等:纸袋,塑料杯,纸巾,以及甜酸酱的盒子,你有没有留意过它们都去了哪里?
与许多麦门信徒一样,韩国设计师 Lee Gyuhan 也是一个经常在深夜来一顿麦当劳外卖的人。不同的是,他将麦当劳外卖纸袋作为材料,设计出了漂亮的台灯。
原材料的纸袋来自成田机场的麦当劳(当然,还没有沾上快餐的油渍和酱汁),被视为一次性用品的外卖包装,变成了光滑、精致、温暖的灯罩。
虽然看上去有点滑稽的违和感,但艺术家本人其实希望通过这个创作来提醒人们,方便的外卖食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气候危机问题。
2021 年发表在《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外卖食品和饮料包装是海洋垃圾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这些垃圾随着洋流四处飘荡,以极缓慢的速度降解,最终成为危害海洋生物的直接杀手,或者以微小颗粒的形式进入食物链。
● 每年外卖食物对全球海洋垃圾的贡献,其中塑料袋排在榜首
即使没有进入海洋,陆地上的外卖垃圾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随手丢弃的纸袋和包装,可以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呆上数十年。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包装设计的学生、或者想要收藏八十年代的复古麦当劳包装,也许在 2023 年的路边草丛中,你还可以亲眼看到它们的图案与质感。
● 岁数很大的麦当劳垃圾们——它们几乎没变!
没有人会喜欢垃圾,麦当劳自己也一样。2022 年的世界地球日前夕,麦当劳与 Nord DBB 合作,在挪威以“Take away your take away”(带走你的外卖垃圾)为主题拍摄了一组公益宣传片。
● 模仿《美国丽人》的经典垃圾袋镜头拍摄的宣传片“American Beauty”
● 在宣传片“Trash Takeover”中,原本社交媒体上的食品宣传变成了“垃圾直击现场”
皱巴巴的纸袋,被压扁的一次性杯子,这次成为了宣传片的主角。
而在宣传图中,标志性的金拱门 logo,一路连起了从垃圾到垃圾桶的“正确路径”。
挪威麦当劳甚至将垃圾的照片印在了餐盘垫纸上,以保证每一个用餐的人都能看到它们。
面对街道上带着醒目 logo 的“丑垃圾”,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直面问题。毕竟,麦当劳在 2025 年全面使用可持续包装的环保目标,如果在随处可见的外卖垃圾面前,会显得略微有些缺乏说服力。
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然后呢?就像 Lee Gyuhan 把垃圾变成了台灯,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努力使用想象力,给垃圾创造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麦当劳宇宙”。
/
把垃圾穿在身上
2022 年底,麦当劳与芬兰时装品牌 VAIN 合作,把回收再利用的目标指向了一个普通人有些难以下手的品类——旧制服。当然,一件衣服可以缝缝补补又三年,又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变得更时尚、更漂亮呢?
这些设计使用破旧的员工制服作为原材料,也融入了许多经典的麦当劳元素,比如,M 形的金拱门 logo 变成了腰带扣,以及与旧制服一脉相承的刺绣胸标。
如果你的挚爱是酱汁——无论是甜酸酱、蕃茄酱,还是在《Rick & Morty》中掀起腥风血雨的四川辣酱,你都可以试试这件红色的连帽衫:夸张的方形垫肩,穿上就变成酱汁本身。
VAIN 的创意总监兼设计师 Jimi Vain 自己也是一个“麦门”粉丝。作为一个在农村“无人区”长大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地摸索全球流行文化,而其中为数不多让他感到熟悉的东西,就是那扇标志性的金拱门。
品牌 2023 秋冬的时装秀,甚至直接就在赫尔辛基的一家真正的麦当劳餐厅举行,不过,这些“秀款”普通人无法预定,只会通过公司抽奖提供给芬兰的麦当劳员工。
/
或者,变成“珠宝”
垃圾和金子,还有比这更加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吗?
这组名为“Litter and Glamour”的七件套珠宝,由麦当劳和广告公司 TBWA\Neboko 委托荷兰珠宝公司 De Vaal 制造。以废弃的薯条盒、酱汁盒为灵感,给它们镀上黄金,或是镶上宝石——litter, but glitter.(废物,也要闪亮!)
荷兰麦当劳为这次策划制作的广告片里,女主角在车里喝完麦当劳饮料,正准备将其扔进垃圾桶时,场景突然过渡到充满闪光灯和狗仔队的颁奖现场。
当她在正确的时间把纸杯丢进金光闪闪的垃圾桶里时,就获得了一条炸薯条金项链作为奖励,主持人在颁奖词中呼吁:“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美丽!”
和广告片里一样,参与者需要把垃圾扔进餐厅特定的金色垃圾箱,完成这个动作,你就拥有了抽奖资格。公证人会提前确定每个“中奖垃圾”的时间、日期和地点,在某个神秘时间点把垃圾扔进金色容器的人就是赢家。
遗憾的是,这项活动已经在去年的 9 月 12 日截止,即使飞到荷兰丢垃圾,应该也赶不上了。
/
借用一下偶像的力量!
在某段时间的新加坡,自己 DIY 麦当劳包装也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只不过参与其中的并非资深环保人士,而是防弹少年团的狂热粉丝们。
2021 年 6 月,新加坡麦当劳推出了 BTS 联名套餐,套餐中的餐品依然常规,只是包装被换成了特别的紫色。
粉丝的创造力是不容低估的。为了保存这些限定的紫色包装盒,一些堪称巧夺天工的创作出现了。
Instagram 用户@jaydenation 用鸡块盒、酱汁盒以及一双真正的运动鞋,做成了这双独一无二的 BTS 麦当劳限定,运动鞋两侧的DIY口袋具有真正的储物功能,而它们的主人选择放进两个麦乐鸡块。
而@akiden82则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夜灯,也许没有文章开头的台灯那么精致,但足够特别。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拿到包装袋的粉丝们精心制作的图片卡和水杯。
借着对偶像的爱,把原本即用即弃的垃圾变成纪念品,这不能不说是追星的一种积极效应。
/
交通工具,也可以用上垃圾
磨咖啡豆时,你也许会为粘在磨豆机上的碎屑烦恼不已,麦当劳也一样。
不过,早在 2019 年,麦当劳就和福特汽车达成了合作,将恼人的咖啡豆屑变成林肯汽车的前照灯部件。由咖啡豆皮取代滑石粉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热性能和更轻的重量,这项变化甚至可以使车辆更省油。
也是在这一年,荷兰麦当劳和可再生柴油供应商 Neste 合作,把麦当劳餐厅中炸薯条用过的食用油回收到 Neste MY 可再生燃油之中,这些燃料会用于向麦当劳运送货物的 HAVI 卡车。
与化石柴油相比,这种可再生柴油可以在燃料的使用周期中,减少高达 90% 的温室气体排放。
/
再来一点音浪
你注意过外卖袋里的纸板托盘吗?它们被恰到好处地塞在纸袋的底部,好固定住外带杯,让你不至于收到被晃得只剩半杯的饮料。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将杯子掏出来,然后把托盘和袋子一起扔掉,不会再多看一眼。
不过,在加拿大,麦当劳与滑铁卢大学音频研究小组和工业设计公司 Stacklab 合作,把纸板托盘变成了一款手机扬声器——Mcdonald's Boombox。
这是一个专属于手机的麦当劳喇叭,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很好的音质,不过,在户外与朋友们一起吃着麦当劳时,从包里掏出一个“麦当劳制造”的纸板扬声器,好像也很酷。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扬声器是纪念麦旋风诞生 22 周年的产物——对,麦旋风是 1995 年才在加拿大面世的。
/
已经生产出来的塑料,也有去处
当麦当劳宣布全面停止使用塑料吸管时,也会有人担忧,那些还留在仓库里的塑料吸管该何去何从?
在奥地利,这些吸管被放进了水里——当然不是以垃圾的形式。2020 年,在宣布全面停止供应塑料吸管的同时,麦当劳与维也纳泳装品牌 Poleit 合作,用回收塑料吸管制成泳衣,并采用品牌标志性的红色和黄色。
变成泳衣,这也许是吸管接触海洋最好的形式了。
作为一个几乎占据了世界所有角落的餐饮连锁品牌,麦当劳受欢迎的背后,始终是它对地球资源庞大的消耗——每年,光是用来制作特定的几款汉堡,麦当劳就需要购买 19 亿磅牛肉,这代表它的供应商每年会带走七百万头牛的生命。
从采购、运输、生产,再到消费、废弃,麦当劳在 2019 年产生的 5300 万吨温室气体,就已经超过了几个欧洲小国家的排放量。
因而,这些可持续的宣传,仅仅是麦当劳承担的环境责任之中的很小一部分:这家公司希望能在 2030 年时把自己的全球碳排放量减少 36%——这相当于在一年内,让 3200 万辆汽车消失。
● 麦当劳在芝加哥的旗舰店,以可持续为主题
并且,麦当劳还承诺到 2025 年时,只使用来自“可再生、可回收或可认证来源”的包装材料,并且努力回收所有销售包装。
除此之外,还有保证公平贸易的“麦当劳牛肉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及建设更多“净零碳建筑框架”餐厅……
但即使如此,一个如此庞大臃肿的、菜单以乳制品和肉类为主(因而带来巨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餐厅,依然一直在受到全世界环保人士的密切关注。
希望这篇文章没有毁掉你今天中午点麦当劳外卖的乐趣!毕竟,在“麦门”的善恶观里,一个吃麦当劳的时候还会考虑可持续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监制:Lili
撰文:鸣釜 版式:Andy
人人都爱成都远洋太古里,秘密就藏在两条线里
Monocle发布2023零售业报告, 线下体验和场景设计的灵感合集
等了三年的南半球之旅,新西兰9天8晚全程分享
当人们涌向上海Gucci Cosmos,这10个细节让旅途更丰盛
收藏 23 家新晋咖啡馆,共赴重拾活力的北京春日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